论语大义崔栢滔宪问篇第十九章

%%%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①与文子同升诸公②。子闻之,曰:“可以为文矣。”①僎(zhuàn):人名。曾经是公叔文子的家臣。②升诸公:公,公朝。这是说公叔文子在用僎做自己的家臣的时候,发现他有治国理民的才能,就把他推荐给国家,使他由家臣升为大夫,与公叔文子同位。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。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:“凭这一点,就可以给他‘文’的谥号了。”举荐人才,需要一定的胸怀与气度,这是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不尽源头。是我们文化之中的活力所在。惜之。卫国大夫公叔文子发现自己的家臣僎很有才能,就推荐他做大夫,这样,僎就由公叔文子的家臣变为了他的同事,与文子同上于公朝,居平等地位,一同事君。孔子闻知此事,就说,凭这一点,公叔文子就可以谥为文。文子,卫献公之孙,名拔,或作发。大夫僎,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作大夫选。《经典释文》,僎,本又作撰。《礼记·檀弓》记载:公叔文子死后,他的儿子戌为他向卫君请求谥号,卫灵公说:“夫子听卫国之政,修其班制,以与四邻交,卫国之社稷不辱,不亦文乎。”刘氏《论语正义》引钱氏坫《论语后录》说,周书谥法,文有六等,称:“经天纬地;道德博厚;学勤好问;慈惠爱民;愍民惠礼;锡民爵位”。这六项中并没有卫灵公说的“修制交邻、不辱社稷”等例,可见,灵公赐予的谥号和对文子的评价,不是根据典章制度。公叔文子擅长外交,能够不辱君命,给卫灵公留下深刻印象,卫灵公想肯定的是这一点,用“文”来表达,这并不合典制,看起来好像卫灵公随意而不严谨。孔子对此是知道的。但是,孔子听说公叔文子能够把自己的家臣推荐到朝廷来做官,并与自己爵位相当而同列,这却很需要胸襟和气度,识才爱才,完全出于公心和忠诚,这就符合“文”这个谥号了,最起码做到了“文”中的“锡民爵位”这一项。所以,孔子说公叔文子得到这一谥号是有资格的。《论语》5.14章说他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”,可见他同样符合“文”六条中“学勤好问”这一条标准。孔子杏坛讲学图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grrz/64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