辟雍史话三国时期的谥法上

谥号,是中国古代王侯将相殁后的独特称谓,是对于死者一生行迹的最后总结与评价。《白虎通义》记载:,既然是对死者的评价,那就有褒贬之分,如《五经通义》记载:。《三国志》是西晋时期陈寿所著的史学著作,记述了东汉末年到吴国灭亡之间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传记,然而,陈寿著书时已经有大量的史料佚失,导致该书,蜀汉如赖恭、吴壹等重要人物甚至没有列传。看一个人的谥号,可以大体了解他的主要生平事迹,对于一些史料缺失的历史人物是一种很重要的传记补充。因此,笔者在此简单介绍一下三国时期的谥法,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朋友辨明正误,客观审视三国人物。

赵云,字子龙,谥号顺平侯

1.得谥的条件

评谥起源于周代,中途曾被秦始皇废弃,后刘邦建立汉朝,又恢复了评谥并建立起严格的制度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中记载:,所以在汉代只有有爵位的人才能得谥。东吴名将周瑜孙策和孙权两代君主倚重,功盖当世宠信无比,可是死后没能得谥,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汉代谥法的约束。在《三国志》中,总会见到“谥曰某侯”的记载,如《荀彧传》载:,这里的“敬”是谥号,“侯”是生前的爵位,荀彧生前被封万岁亭侯,所以死后被称敬侯,而不是死了之后又被追封“敬侯”,部分网友有所混淆,故在此解释清楚。

关羽,字云长,汉寿亭侯,谥壮繆侯

2.谥号寓褒贬

前文所述,谥号是用于评价一个人生前功德事迹的,因此必然有褒贬之分。《逸周书·谥法解》是最早解释谥号含义的文章,其中就收录并注释了大量的谥号,其中比较常见的褒义谥号有“文”、“武”、“昭”等,贬义谥号有“厉”、“幽”等,也有不褒不贬的平谥,如“哀”、“愍”等。在三国时期,诸葛亮谥“忠武”、陆逊谥“昭”是美谥,于禁谥“厉”就是恶谥,李典、夏侯渊谥“愍”就是平谥。

3.评谥的流程

三国时期基本延续了汉代的评谥流程,即请谥、议谥、定谥和赐谥。

3.1.请谥

当有爵位的官员薨逝时,他的家人或下属会向朝廷申请赐谥,如果是追谥功勋,那会由太常向朝廷提出。根据《礼记·曲礼下》中记载:,所以请谥也称类见。《后汉书·祭遵传》记录了一篇请谥疏,其文曰:

臣闻先王崇政,尊美屏恶。昔高祖大圣,深见远虑,班爵割地,与下分功,著录勋臣,颂其德美……征虏将军颍阳侯遵,不幸早薨……臣窃见遵修行积善,竭忠于国,北平渔阳,西拒陇、蜀,先登坻上,深取略阳。众兵既退,独守冲难。制御士心,不越法度。所在吏人,不知有军。清名闻于海内,廉自著于当世……虽在军旅,不忘俎豆,可谓好礼悦乐、守死善道者也。礼,生有爵,死有谥,爵以殊尊卑,谥以明善恶。臣愚以为宜因遵薨,论叙众功,详案谥法,以礼成之,显章国家笃古之制,为后嗣法。

阅读请谥疏可以看出,请谥时要写明逝者的生前官位和爵位并简述生平功绩,以此来向朝廷申请谥号。朝廷在收到请谥疏之后会并不是都予以批准,比如东汉官员傅燮上书申请为王岱加谥,朝廷就没有同意。如果皇帝批准了请谥疏,会下诏给太常或大鸿胪去议谥,如《通典》中收录了魏明帝为曹操的太爷爷处士君追谥时的诏书,原文为:

尊严祖考,所以崇孝表行也;追本敬始,所以笃教流化也。……自我魏室之承天序,既发迹于高皇、太皇帝,而功隆于武皇、文皇帝。至于高皇之父处士君。潜修德让,行动神明,斯乃乾坤所福飨,光灵所从来也。而精神幽远,号称罔记,非所谓崇孝重本也。其令公卿已下,会议号谥。

除此之外还《诏谥赵云》,其文为:

云昔从先帝,功绩既著。朕以幼冲,涉途艰难。赖恃忠顺,济于危险。夫谥所以叙元勋也,外议云宜谥。

3.2.议谥

在皇帝批注谥号申请后会下诏给太常或鸿胪寺议论所请者的谥号,比较有名的谥议有《章帝谥议》,其文曰:

臣闻号者功之表,谥者行之迹,据德录功,各当其实。《孝经》曰:「天地明察,神明章矣。」《虞书》数尧之德曰:「平章百姓。」言天之常德也。《诗》曰:「雕琢其章,金玉其相。□□文王,纲纪四方。」又曰:「倬彼云双,为章于天。」喻文王圣德有金玉之质,犹云汉之在天也。举表折义,四方德附矣。《易》曰:「先天而天不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」臣愚以为宜上尊号曰章。

这段谥议展示出了两条信息,第一,百官议谥的时候不会刻板的引用《谥法解》中的内容;第二,评谥的时候可以创造新的谥号,不必拘泥于古礼。《三国志裴松之注》中也记载了一段赵云的谥议,其原文为:

大将军姜维等议,以为云昔从先帝,劳绩既著,经营天下,遵奉法度,功效可书。当阳之役,义贯金石,忠以卫上,君念其赏,礼以厚下,臣忘其死。死者有知,足以不朽;生者感恩,足以殒身。谨按谥法,柔贤慈惠曰顺,执事有班曰平,克定祸乱曰平,应谥云曰顺平侯。

有些网友不清楚评谥流程,就臆断这是姜维等人在为赵云请谥,甚至还引申为后主是迫于姜维等人的面子才给了赵云谥号,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。针对这个谥议有些人也提出质疑,他们认为谥号都是一字一义,并且《谥法解》中而不是,所以这些人认为这个谥议是杜撰的。其实这也是不了解谥法的表现,以处士君的谥议为例,其原文为:

元者,一也、首也、气之初也。是以周文演《易》,以冠四德,仲尼作《春秋》,以统三正。又谥法曰:「行义悦人曰元,尊仁贵德曰元」。处士君宜追加谥号曰元皇。

这段记载出自《通典》,原文清楚的记录,所以在三国时期,一字多义是存在的,而且也不见于《谥法解》,这就说明网友对赵云谥议的怀疑是没有道理的。实际上,东汉评谥并不是严格的按照《谥法解》这篇文章,或者如今看到的《谥法解》的内容和两汉时有很大差别,例如《谥法解》中无“终”、“原”等谥号,但是西汉开国元勋萧何谥“文终”、汉末张鲁谥“原”。又例如,《谥法解》中:,东汉蔡邕在《帝谥》补充,这一条释义不见于《谥法解》,但是与《谥法解》中“胡”的解释相同,所以是合理的。实际上,在历史研究中,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古人的谥议,因为古时候的很多材料如今已经佚失了,所以不能以传世文献去随意质疑古人,只是赵云这个历史人物在网络上知名度太高,不少人莫名的厌恶以至于肆意诋毁,这些都是不应该的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gz/6491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